氧化铁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氧化铁厂家
热门搜索:
产品介绍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介绍

机械网-八辊导丝机的设计--机械机电

发布时间:2021-10-20 19:52:51 阅读: 来源:氧化铁厂家
机械网-八辊导丝机的设计--机械机电

摘要:8辊导丝机是绦纶短纤后处理联合机中的单元机之1,8辊导丝机是位于导丝架和浸油槽之间,丝束经本机导丝行成1定宽度和张力均匀的丝片,8辊导丝机是位于导丝架和浸油槽之间,正确的系统能保证导丝辊高效工作,保证8辊导丝机正常运行。本设计中机电和传动进轴之间采取螺钉联轴器来连接,与链式传动相比发作性睡病,传动链短,占地少,与键联接相比所受冲击力小白癜风可以吃洋葱吗,不容易破坏,避免了常常更换联接的麻烦,丝束能够更好的行成1定宽度和张力的丝片。

关键词:导丝机;进轴齿轮;导丝齿轮;传动轴;

DesignoftheEightrollersleadthesilkmachine

Abstract:Theleadsilkmachinewhichwitheightrollersisoneofthesilktassdelementmachines,itproductssilkribbon.Itislocatedbetweentheleadingsilkrackandsoakingoilgroove.Thesilkisleadedtocertainwidthandhomogeneoustensionsikmovie,Thecorrectsystemesuresthattheleadingsilkrollerworkseffectively.Also,itensuresthattheleadsilkmachinewhichwitheightworksregularly.Inthedesign,thescrewlinkuptheshaftandmotor.comparewithchain,thistransmissionchainisshort,thefidldisfew.theforceissmallcomparewiththekeylinkup.Itavoidsthattheserewhasnooftenchangeandbeingnoeasytodamage.Silkisabletobecomecertainwidthandtensionwell难治性癫痫.

Keywords:Godetmachine;Intotheshaftgear;Godetgear;Shaft;

导丝机的原理

丝束在导丝辊上运动来到达均匀的目的,导丝辊的数量决定了丝束的均匀度。斟酌到制造本钱和生产的需要,在本设计中采取8个导丝辊。为了更好的构成1定宽定和张力均匀的丝片,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:

(1)丝束在导丝辊的运动速度不能太快,8辊导丝机所需的机电的功率不大。

(2)丝束要构成1定的宽度,则导丝辊要求长。而导丝辊本身又不能太重,所以导丝部份采取小轴外焊结辊筒来满足本身轻而辊筒直径足够大。

涤纶短纤后置处理工艺流程:

本设计是涤纶短纤后置处理的重要工作部份,是8滚导丝机的工作部份。已知条件有:

年生产能力:2×104吨

最高机械速度:86m/min

导丝辊:数量8个直径φ150mm长度1000mm

(1)8辊导丝机与辊筒的布局息息相干,在设计工作部件之前,分析辊筒的布局要求是10分必要的。

①辊筒的散布情势

采取螺钉法兰连接,辊筒的散布情势:上下各4个,上下交叉排列。

②辊筒布局的肯定:

1般辊筒之间留有50~200mm的间隙,由于辊筒直径150mm,所以水平距取350mm左右,垂直距离取268mm左右。具体尺寸选齿轮时肯定。

据此设计传动部件由4部份组成:传动部件+工作部件+润滑系统+箱体。

传动部份的选择与设计

斟酌到能使8辊导丝机变频调速,因此选取变频调速3相异步电动机。机电与进轴之间通过联轴器相连。目录11300字

摘要1

关键词1

1前言2

28辊导丝机的整体设计方案2

2.1导丝的目的和作用2

2.2导丝机的原理3

2.3传动部份的选择与设计4

2.4工作部件的设计4

2.5箱体及其附件的设计4

2.6润滑、散热、密封系统5

3传动部份的选择与设计6

3.1交换变频机电的选择6

3.2联轴器的选择6

3.3计算传动比及轴的参数7

3.4进轴齿轮Ⅸ和导丝齿轮Ⅶ的设计8

3.5传动轴Ⅸ及部件的设计13

4工作部件的设计21

4.1导丝辊Ⅶ的中心轴的设计21

4.2导丝辊上的几个零件的校核25

5铸铁箱体及其附件的设计26

5.1箱体的设计26

5.2箱体附件的设计27

6润滑、散热、密封系统的设计28

6.1润滑方式和润滑系统28

6.2内部油路及密封的设计31

7结论31

参考文献31

致谢33